此时,整个朝廷的官员、百姓都纷纷对安禄山的叛变表达了疑虑和担忧,但唐玄宗依然固执己见。即便在安禄山进京述职时,他依然向唐玄宗提出加封自己部下的请求,并要求将范阳军中的汉族将领全部替换为外族番将,这一举动更加引起了杨国忠的警觉。他认为,安禄山此举已经无法掩盖其野心,必定是为自己图谋更大的权力。因此,杨国忠决定派人秘密搜查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,然而唐玄宗对此并不知情。这一举动反而成了促使安禄山反叛的导火索。
安禄山在完成述职后返回故乡范阳时,心中依然充满疑虑。他不知道杨国忠的搜查是否是唐玄宗的命令,但为了自保,他决定采取主动行动,开始筹划起兵反叛。最终,公元755年11月,安禄山以“清君侧”为名正式发动了叛乱,目标直指长安。
当时,安禄山不仅是河东节度使,掌握着大军的指挥权,还早已将自己手下的将领换成了自己信任的部下。他早早制定好了自己的战略计划,准备从河北向南进军,首先攻占洛阳,再直取长安。安禄山的准备相当充分,起义后迅速南下,并以雷霆之势击破了唐朝的防线,直逼黄河。
而此时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对于安禄山的反叛毫无察觉。他们认为安禄山是自己的亲信,不可能叛变。因此,面对不断传来的战报,他们依然抱有侥幸心理,认为只是误会和诬告。直到局势越来越严峻,唐玄宗才意识到国家的动摇,并紧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。
在商讨谁来平定叛乱时,唐玄宗和文官们面面相觑。安禄山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甚至将长安附近的防线完全交给了自己的心腹,而唐朝的中央军却早已多年未经历过真正的战争,战斗力严重下降。唐玄宗此时指派了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出征,但中央军的实力已经无法应对叛军的进攻。很快,洛阳沦陷,唐朝的局势急转直下,安禄山成功占领了大半个江山。
为了挽回局势,唐玄宗决定亲自带兵出征,然而由于年事已高,群臣强烈反对。此时,唐玄宗将指挥权交给了龙右节度使哥舒翰,但哥舒翰深知唐朝军队的弱点,无法力挽狂澜。在出兵前,他和唐玄宗约定了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授”的条款,以确保军队的独立指挥。唐玄宗无奈之下,只能答应。
公元755年,哥舒翰带领八万大军赶到潼关,与封常清的残军会合,与叛军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激烈对峙。然而,安禄山由于起义过早,后勤供应不足,逐渐陷入困境。公元756年,安禄山在洛阳自立为帝,引发了唐朝上下的愤怒。郭子仪、李光弼等名将纷纷出征,转而让战局开始向唐军一方倾斜。
就在安禄山眼看战事不利之时,他的内部却爆发了严重的内讧。安禄山最终被自己的儿子刺杀,叛军的战斗力开始崩溃。郭子仪带领唐军乘胜追击,最终联手回纥军,经过一系列战斗,成功收复了长安。经过一年多的战斗,唐军最终将叛军彻底击败。
这场长达七年多的战斗,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。河南和河北一带,战争的硝烟弥漫,民众生灵涂炭,百姓苦不堪言。安史之乱之前,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,但叛乱过后,北方的经济彻底崩溃,农耕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。最为致命的是,这场叛乱不仅影响了唐朝的经济,还彻底改变了政治格局,唐朝从此开始走向衰退,疆域缩小,边疆失控,内外的政治矛盾愈加严重。
在这场血腥的战斗后,唐朝不仅元气大伤,也为之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。战争期间,双方为了战争胜利,采取了极端手段。唐朝甚至使用虚拟货币来筹集军费,而叛军则毫不犹豫地屠杀和抢掠,整个社会陷入了极度混乱和贫困。最终,唐朝在这场浩劫中失去了曾经的强盛,逐步走向了衰败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