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,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。一方面,佛山陶瓷经过几轮产业转移,其规模早已不复当年,与此同时,全国各地形成了多个陶瓷产区,尤其是佛山、广东的几大头部企业,几乎都在广东以外拥有数个生产基地;另一方面, 近年来,江西、广西、四川、河南等产区发展势头迅猛,许多产区涌现出了一批本土头部企业,其产品质量、档次都快速与“佛山陶瓷”相接近,受到当地消费者的喜爱。
由于某些原因,许多中西部及北方产区近年来的发展速度都比佛山乃至广东要好。这一点从日前《陶瓷信息》统计今年以来各产区开窑率就可以看出,广东产区因天然气、物流等成本因素,开窑率远低于江西、广西、四川、河北等地。
客观地说,佛山乃至广东陶瓷企业的生产水平、质量水平,目前仍远高于其它产区,消费者选购“广东砖”是有一定道理的,毕竟广东砖质量可靠,花色新颖,买了放心。
但是,是不是广东以外的瓷砖就不如“广东砖”呢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行业头部企业马可波罗、蒙娜丽莎、诺贝尔、简一、东鹏、冠珠等,每家企业都在广东之外拥有一个或多个生产基地,甚至有品牌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在广东以外的基地生产,但这并不能否认其领先行业的产品质量。
评判一款瓷砖质量优劣的标准,绝不应该是生产产地或产区,而是其品牌地位和影响力,而品牌的背后,则是其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内控标准。
同样一款瓷砖,非品牌企业可以判定其为优等品,在品牌企业那里可能就是不合格品。之所以能够成为行业一线品牌,一定是其有着更严格的质量管理和高于同行的质量标准,除了强度、吸水率、釉面效果、防滑、防污等关键指标外,在许多看不见的领域,都有着远高于同行的质量内控标准。
即便是品牌企业到外产区进行贴牌,也有着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验标准,这也是同样的工厂、同样的生产线,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存在差异的原因所在。
随着装备工艺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不断发展,原材料、产地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正在不断弱化,取而代之的是不同企业、品牌对市场的自我定位和产品质量的重新定义。
企业的品牌定位、质量水平、生产成本、销售价格一定是相匹配的,任何的错位都难以生存。
企业要做头部品牌,要走高端路线,那它的产品质量标准就一定要高于同行,不管在哪个产区生产,都会执行同样的质量标准,而非“广东砖”就好于其它产区生产的砖;而一些企业瞄准中低端消费群体,那他的质量水平、生产成本就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,这样才有生存的机会。
部分引进头部陶企的产区,最喜欢说某某品牌也是该产区生产的,好像头部企业的质量水平代表了整个产区的质量水平;而竞争对手又常常攻击说,某某品牌是某产区生产的,好像某产区的质量水平等同于该头部品牌的质量水平。这种一傍一踩的宣传策略,显然都是片面的。
近年来,许多企业建成了超长大窑,日产能动辄3万、5万甚至超7万平米,而那些一线品牌建成的新线,产能大多在2万平米左右,简一在广西新点火的生产线,日产能只有0.8万平方米。这就是品牌与非品牌企业之间的差距,不仅仅是产能的差距,更是质量的差距。
许多时候,非品牌企业不是做不出高质量的产品,而是中低端的产品更适合其生存和发展。因此,评判一款瓷砖质量好不好,没必要过分关注其生产产地,而要看该品牌的市场定位、口碑和其所面对的消费群体。
作者 | 王力
蒙娜丽莎集团文化总监
原标题:《不必太纠结于“广东砖”》
这是陶瓷信息微信 第2938期
▏推荐阅读
陶瓷利润率仅4.74%;台湾瓷砖成本大涨逾40%;箭牌瓷砖营收5.12亿;一木纹砖新线点火
产能激增后,岩板的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?
想知道
全国有哪些陶瓷厂?
旗下有哪些品牌?
主推什么产品及产能情况?
精进——
解码中国建陶产业高质量发展
关注未来的理性之声
深耕行业的匠心之作
▏关于我们
·我们的抖音矩阵 ·
2022全国瓷砖产能最新大数据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